人在亲密关系中,友情似乎是最脆弱的一种,它远不如父母、伴侣、孩子的关系那样紧密。友情缺乏正式的结构、严格的承诺和约束力。当我们成年后,责任和关注的中心都有所转换,此时,友情便最容易受到冲击。友情在不同生命阶段展现出不同的特点。
俄亥俄大学教授WilliamRawlins 归纳出,从14 岁到100 岁,人们对于朋友的定义都是相似的:朋友是那些我们所欣赏的人、可以说话的人、可以依靠的人。
童年阶段的友情以寻找玩伴为特点。这时的友情很简单。到了青春期,我们开始需要第一次形成对自己的认识,同时学习如何与人亲密,在这一时期的友情会涉及更多的自我暴露,寻找那些和自己价值观一致的人,一旦找到,友情可以发展地极为深刻且激烈,认为彼此是自己在这世界上的理解和支持。这个时期我们的友情中还会出现嫉妒、占有欲等表现,自我边界常常不清晰,这是我们学习与人亲密的过程。我们也很容易被身边的朋友所影响,往往因为朋友说一件T 恤不好看,就将它扔在衣柜的最底层。
研究表明,从11 岁开始,我们就会把作为“安全感底线”的依恋对象从父母转换到朋友,当感到不安时,我们会首先寻求朋友的帮助。但朋友并不是永远的港湾。
研究发现,当我们进入大学后,我们把朋友作为安全感底线的感受就开始消失,我们开始会更多把寻求帮助的对象选为家人、恋人。不过,虽然如此,据统计,在现代美国人中,20-24 岁的人是所有年龄段中最愿意花时间与朋友交际的,他们每周会花10-25 小时在社交上,因为此时,你已经有了更多的自由,又还不需要担负太多和婚姻、事业有关的责任。此外,根据发展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理论,18-25 岁被称为“成年初期”,在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解决亲密与孤独的冲突,也就是说,这是我们最需要获得亲密感,以避免孤独感的时期。这一阶段往往也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个重大改变阶段:可能会离开家乡,到陌生的国家或城市求学和工作等等。而进入成年中期(25-50岁),情况又发生了变化。Rawlins 的访谈后发现,25 岁以后,人们交朋友的能力不可避免地退化了。